七七小说网
会员书架
首页 >悬疑推理 >武则天生死之间的不凡历程 > 第479章 盖棺定论-无字丰碑

第479章 盖棺定论-无字丰碑(1 / 2)
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
大唐神龙元年,十一月的洛阳城,寒风凛冽,阴霾密布,整座城市都被一层压抑的氛围所笼罩。曾经繁华喧嚣的街头,如今行人匆匆,神色凝重。一场震动朝野的大丧,即将上演。

出殡之日,破晓的曙光尚未完全驱散黑夜的残幕,洛阳城便已万人空巷。长安街头,早早挤满了前来送葬的百姓,男女老少,无不身着素缟,神情悲戚。长长的送葬队伍宛如一条白色的巨龙,从洛阳宫城缓缓蜿蜒而出。队伍最前方,是身着黑衣的宫廷仪仗队,他们手持旌旗、斧钺,步伐沉重而整齐,每一步都踏得坚实有力,却又仿佛带着无尽的哀思。

紧随其后的,是一辆装饰华丽却尽显肃穆的灵车,由六匹毛色纯黑的骏马拉着。灵车之上,棺椁沉稳而庄重,棺椁之上覆盖着绣有金龙的锦衾,金龙栩栩如生,似欲腾空而起,却又在这哀伤的氛围中,收敛了往日的威严。众多精壮的士兵身着白色孝服,分列两旁,小心翼翼地抬着棺椁,一步一步,缓缓前行,每一步都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,又像是生怕惊扰了棺中那位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。

送葬的队伍中,哭声震天。有宫廷妃嫔们压抑而悲恸的抽泣,有朝中大臣们佯装或真心的号啕,更有百姓们发自内心的哀哭。这哭声,在寒风中回荡,仿佛要将整个洛阳城淹没。

沿着送葬队伍前行,在众人的簇拥下,缓缓来到了乾陵之前。乾陵,这座气势恢宏的皇家陵寝,依山而建,雄伟壮观。在乾陵的神道尽头,一座高大的石碑早已矗立,这便是武则天为自己留下的无字丰碑。

石碑由一整块巨石雕琢而成,高达数丈,碑身方正,线条刚硬笔直,彰显着一种浑然天成的威严。碑首雕刻着九条蜿蜒盘旋的螭龙,龙身矫健,龙鳞清晰可见,龙口大张,似在仰天长啸,却又在这庄严肃穆的氛围中,敛去了几分霸气。碑座则是由精美的瑞兽图案环绕,瑞兽形态各异,栩栩如生,仿佛在守护着这座神秘而庄重的石碑。

当葬礼的仪式进行到尾声,众人的目光都不由自主地聚焦在这座无字碑上。碑身高大雄伟,却不着一字,光滑的碑面在阳光的照耀下,反射出清冷的光芒,仿佛一面镜子,映照出众人心中的疑惑与揣测。

人群中,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,手拄拐杖,目光凝视着无字碑,缓缓开口道:“武皇一生,功高盖世,世间文字,又怎能描述她的功绩?想当年,武皇称帝,推行新政,重视农桑,轻徭薄赋,使得百姓安居乐业,国家繁荣昌盛。她开创殿试,选拔人才,不论出身贵贱,唯才是举,多少寒门子弟因此得以施展抱负。这等功绩,岂是区区文字能够道尽?此碑无字,实乃武皇自知功绩非凡,不屑于用文字自夸啊。”

旁边一位年轻的书生却摇了摇头,反驳道:“老先生此言差矣。武皇一生,虽有诸多功绩,却也充满争议。她以女子之身称帝,违背祖制,搅乱了朝堂纲纪。为了巩固皇位,重用酷吏,大兴告密之风,致使朝廷上下人人自危。她晚年生活奢靡,耗费大量民脂民膏。如此种种,是非功过,难以评说。武皇留下这无字碑,恐怕是深知自己一生争议太多,不知该如何书写,所以才将这评判之权,留给后人吧。”

一位身着华服的官员听闻,微微皱眉,说道:“二位所言,皆有道理。但武皇之功绩,不可磨灭。她在位期间,大唐版图得以拓展,边疆稳固,四海来朝。至于她的手段,身处皇位,为了江山社稷,有时也不得不为之。这无字碑,或许是武皇对自己一生的一种超脱,她不屑于当下之人的评判,相信后世自有公论。”

众人各抒己见,争论不休,然而这座无字碑却依旧静静地立在那里,在寒风中,承载着无数人的目光与猜测,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这位女帝那跌宕起伏、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。

武则天的棺椁缓缓落入土中,乾陵的黄土如同一层厚重的帷幕,逐渐掩盖了她那波澜壮阔的一生。然而,尘世的喧嚣并未随着她的入土而平息,反而在朝堂之上掀起了一场激烈的争论。

朝堂之上,宛如两个阵营的大臣们针锋相对,各执一词。一方是深受武则天重用的旧臣,他们对武则天的统治心怀感激,认为她在位期间国家繁荣昌盛,功绩不可磨灭;另一方则是对武则天心怀不满的新贵,他们指责武则天篡夺李唐江山,是个不忠不义之人。

争论之声此起彼伏,不绝于耳。旧臣们列举出武则天在位时的种种政绩,如推行科举制度、发展经济、加强边防等,强调她对国家的贡献;而新贵们则抓住武则天晚年的一些过失,如重用酷吏、大兴佛道等,对她进行猛烈抨击。

双方争执不下,互不相让,整个朝堂都被这激烈的争论所笼罩。则天知遇之恩的官员,每当谈及她,眼中便闪烁着敬仰与感激的光芒。中书侍郎王大人,每每在朝会之上,都会激昂陈词:“诸位同僚,武皇在位之时,不拘一格降人才。我本出身寒门,若非武皇开创殿试,广纳贤才,又怎会有我今日之地位?殿试让无数如我这般出身平凡之人,得以凭借自身才学,为国家效力。且武皇重视农桑,推行轻徭薄赋之策,百姓得以休养生息,国家仓廪充实,四方来朝,此等功绩,怎能视而不见?”他言辞恳切,双手挥舞,试图让众人都能体会到武则天统治下国家的蓬勃发展。

然而,以礼部尚书李大人为首的一众大臣却对此嗤之以鼻。李大人轻抚胡须,神色严肃地反驳道:“王大人所言虽有几分道理,但武皇以女子之身,篡夺李唐江山,此乃大逆不道之举。自古以来,男尊女卑,纲常伦理不可废。她为巩固皇位,大肆诛杀李唐宗室,多少皇亲国戚含冤而死。重用酷吏,搞得朝廷上下人心惶惶,人人自危,如此行径,岂是明君所为?”说罢,他微微摇头,满脸的痛心疾首。

在民间,百姓们的看法亦是天差地别。洛阳城郊的一个小村落里,村民们围坐在一起,谈论着这位已逝的女皇帝。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,抽着旱烟,缓缓说道:“武皇在位那会,咱庄稼人可得了不少好处。税赋轻了,还有各种鼓励耕种的法子,咱这日子啊,是越过越好咯。要我说,武皇就是咱的大恩人呐!”周围的一些村民纷纷点头称是。

然而就在离这里不远处,有一个面色阴沉的中年男子,他突然冷哼一声,声音中透露出一丝不满和愤懑。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