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4章 水镜先生(1 / 2)
用利益说服了众人,刘隅就开始为少年读书做准备。
先派人把房屋收拾出来,让工匠开始赶制桌椅。
等一切收拾妥当后,刘隅开始在军中为少年筛选老师。
老师的条件很简单,不需要出口成章,口颂经典,更不需要是哪位大儒的门人。只需要一个条件,认识字就行。
刘隅本想着如此简单的条件,会应者云集,谁知道到最后才发现,一共才来了几十人。
如今自己手下已经有了两万人,最后发现都是文盲。
刘隅欲哭无泪。
本来还想精心挑选一番,这下彻底没有了希望。
发生在刘隅东汉生涯的第一次招聘,最后以全部通过而结束。
人员招聘完毕后,刘隅还面临着一个问题,那就是教材。
雒阳城早成废墟,藏书被王允一股脑带去了长安,如今雒阳城中,连个竹片都没有。
没办法,刘隅拿起一张纸,开始书写。
人之初,性本善;
性相近,习相远;
苟不教,性乃迁;
教之道,贵以专。
……
……
这本改良版的《三字经》,刘隅在雒阳时,曾给蔡邕书写说,如今在一次写出来,那是轻车熟路。
只有片刻功夫,薄纸之上,就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。
刘备凑上去看,觉得朗朗上口,简单易学,却含着很深的哲理,有些地方,就算自己也有些不明白。
“贤弟,这篇《三字经》有些地方,太过深奥,恐怕不是这些先生所能讲解的。”
不能讲解,刘隅有预期。这些人看模样,也就认识几个字,《三字经》包含的典故,没有几个人会知道。
刘隅丝毫不担心,如今他对这些少年读书的期许,就是识字,只要能识字就行,至于能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,不是现阶段他们需要考虑的。
看着仅有的一群人,刘隅心中也很着急,他在不知不觉间,也走了刘备当年的老路,文轻武重。
刘备好歹还有简雍之流,自己有谁?刘隅想了半天,发现除了自己,根本没有任何人。
上一次去颖川郡,刘隅就是把有着荀彧忽悠,不对,请过来。
可荀彧去了袁绍处没有回来,让刘隅扑了个空。
刘隅看上荀彧,他的王佐之才肯定是非常重要的方面,还有一个原因,就是他一生都忠于汉室,他从刚开始,立下的志向就是匡扶汉室。
这个志向,一直支撑着,直到最后身死都没有改变。就算世事变迁,沧海桑田。荀彧还是当年那个少年,没有一丝丝改变。
这一点,和刘隅的理想很契合。如果程昱来投。刘隅还得思量一番。
他可不想既吃人肉干粮,又不想在篡汉自立边缘疯狂试探?
荀彧、郭嘉在冀州。
卧龙,算了,他可能也认识不几个字,指望不上。
凤雏,唉,理由同上。
徐庶估计还是个游侠,背着一把破剑在浪荡江湖。
鲁肃还年轻,远在徐州。
刘隅把他心中的顶级文臣,算了一遍,发现都不具备可操作性。
命苦啊!
刘备心中哀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