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34章 进士的选拔(2 / 2)
这次他们筛出来了一百多份能登进士科的试卷。虽然和哲宗规定的三百人的名额差很多,但赵穆又仔细晒了一遍,甚至那些一开始被作废的卷子他也细致的读了读。大部分人的策论,要么就是跟赵穆拧着来的,要么就是写的狗屁不通。最终只收下了一百多份,还算勉强合格的。
有这个暗语,只是多给伱一些品评阅卷的机会罢了。不像其他人,只要不符合考官们的标准,直接作废。
还有一些虽然没有明说赵穆的不是,而是借题发挥,说臣子军权过大如何如何,要重蹈五代的覆辙什么的。
不过不代表写了暗语,表明了是自己人了就一定能高中。还需要考官们一起品评。甚至是反复品评几遍。
“是!”苏轼闻言便直接退出去了。
不但充斥着投降派的风气,甚至就差给人跪下磕两个了。
如果放在平时,不是殿试的卷子是无需皇帝亲自品评的。但这一次的总考官赵穆是个外行,苏轼这次是个副职,他也怕担责任,不敢擅自做主。所以就只能面呈皇帝了。
凡是写卷子的时候,有暗语的,基本上就是各位阅卷官们的亲支近派。这些卷子们,他们会特地挑出来,之后再审阅。
这是因为这一次的时事策论题目是“国之战略”,其中大部分官员都是写些什么“兵者国之大事,非轻易可动”“国家虽大,好战者必亡”的屁话。
经过几天的筛查,赵穆和苏轼便将此次“有希望”中榜的卷子,递到了哲宗的面前。
刨去这些后,卷子也差不多被筛掉了一半了。
而跟着礼部的官员们一起阅卷,赵穆也算是开了眼了。
其次就是落笔上,面对一些字必须缺笔避讳的。比如大宋历代皇帝的名字。要么不写这個字,如果真的必须写这个字的话,也必须缺笔以示恭敬。还有就是有些字你必须写小一点。诸如自己的名字,或者是自称的“臣”“民”。
尽管大宋的科举考试不像八股文那样禁锢思想,但如果卷子写的不如赵穆的意,赵穆也是直接给他落榜。
虽然这些卷子有些不如赵穆的意,但赵穆看到他们辞藻华丽,而且字迹工整,说的又很有道理,便也给他们“留灯”了。
将考卷的名字用火漆封好后,本次考试的考官们,也开始审阅此次的考卷。
这些筛过去以后,就是一些有“暗语”的。这个算是科举考试当中的一个潜规则。
还有些人对赵穆北伐辽国的事情提出了批评。虽然仗打赢了,但是他们非得展现一下自己的聪明,展现一下自己的与众不同,展现一下自己的愤世嫉俗,展现一下自己的“人间清醒”。
赵穆见到苏轼走后,赵穆问道:“陛下,苏大人的才情举世无双。您把他支走了,陛下和微臣怕是要看一夜。”
因为是恩科,许多读书人都没有准备。因此导致参加此次会试的人不算很多。只有几千人。
哲宗一边批阅奏折,一边说道:“皇叔这是说的哪里话,你是此次科举的主考官,这个需要皇叔来选,而不是朕来选。”
“啊?”赵穆惊呼一声,赵穆苦笑着说道:“陛下,微臣看这些着实不太在行。之前能筛查出来,也是苏轼大人他们帮忙罢了。如今让我自行决断,这恐怕.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