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29章 从来未有的新戏(下)(1 / 2)
要说起杂剧和南曲的区别,这不是三言两语可以道尽的,不过虽然杂剧也叫北剧,如今南人也多有做杂剧者,这里面的区别之处原本有许多,最主要的一点是唱腔、曲调、乐器的不同,如南调多是乡曲,而且因为常在村镇传唱,讲究的是错用乡音,有些乡镇戏班子,会把曲本子用本地的方言重新改一些押韵的词句,以此来取悦那些不懂官话的观众,而北腔取材也多来自北地的民歌,风格相对更加雄健,不如南调婉转多变。
这种音乐风格的不同,又延伸出了格式的不同,杂剧往往是一本四折,如《西厢记》那样五本二十折的巨著相当的少,而南曲是用‘出’来计算,一出一出,随作家的安排而定。数百年前,杂剧还只有旦角、末角开口唱,其余人一概不唱,只做宾白,不过如今的南杂剧也没有这个讲究了,许多杂剧也有男女轮唱,配角合唱,曲调上,也兼用南北曲调,不再执着于南戏只用锣鼓伴奏,也是引入了杂剧的弦乐伴奏。更有甚者,如临川派的《牡丹亭》,格式、曲调均灵活多变,南北兼用,一俟上演立刻风靡大江南北,是此时非常流行的一种流派。
而以沈家为首的吴江戏曲,则是严格应用格律,音调中的起承转合,该用几个字便用几个字,该用什么韵便用什么韵,格式工整别有美感,南边的戏班也有许多推崇吴江戏的,二者并称一时,不过,就题材上来说,南戏的题材还是局限于情情爱爱的多些,许多都是说少年男女的婚姻之事,所以卓珂月受到这股风气的影响,一开始就想写一段破镜重圆的戏码,根源实在于此。
张宗子挑了个农妇做主角,卓珂月的压力本来就比较大了,以他的阅历,实在想不出有什么风月故事合适这样一个农妇,而若是安排别的题材,道理来讲,就应该用北曲,因北曲中有许多曲调雄健厚浑,适合做公案剧、军旅剧和宫廷政治剧的配乐,南曲则多缠绵悱恻,气质上和这个农妇不太合适——只卓珂月对北曲研究并不深刻,他的信心是很低弱的,归根到底,他还是更习惯于写小女儿家你侬我侬的心思,说是淫词艳曲不合适,用张宗子转述谢六姐的说法,“这些鸳鸯蝴蝶的东西,和百姓的生活很远,不是我要的那种。”
“六姐要的是什么呢?第一,她要好懂的,第二,她要贴近百姓生活的,最好还能起到一点教化作用,譬如说让女子读书之类的,第三,她要好演的,对戏班没有太多的要求。”
张宗子也不是完全自己萌发出‘白话剧’的想头,也是从谢六姐的谈话中得到的概念,“六姐说,仙界有一种剧,便是从头到尾没有人唱,大家都是在宾白,讲一个故事——有些甚至连一桌二椅都不需要,完全是空手来演。她问我能不能写这样的剧出来,我说那恐怕不行,只说不唱,那不成评话、弹词了么,有什么区别?她说那就算了,先写能写的。”
“只我这一阵子想着,却觉得她的想头是有理的——六姐是想着以后要搞乡镇巡回剧团,这是她和我亲口说的词儿,既然是乡镇,且又巡回,你可想到,其中到底需要多少戏班了?你我都知道,如今的新本子,多是仕宦人家自己养的小戏班儿排练,那些乡下的戏班,一辈子只唱十本戏的情况太常见。为何?便是因为新曲难练,新调难唱,观众也未必欢喜。”
“便是老戏班子,也是这般作难,我们这里新拉起来的那么多戏班子,让他们去学什么三弦五乐,拉长了声音吊嗓子念宾白,能办到吗?恐怕是办不到!”
张宗子说得兴奋,不由得站起来挥舞着双手,斩钉截铁地道,“这种乡村剧,便连宾白都不要有,就完全是白嗓子、白话!曲子虽然写出来,但只做配乐,戏班子能奏,那便奏,若是不能奏那就不要奏了,总之一切以方便为主,如何能让乡村剧好演、好看,便用本地的土话来说也不妨事,那便如何来。”
这样写来,那还能叫戏吗?卓珂月一时不由瞠目结舌,但仔细思忖,又觉得张宗子说得有理:比如今的杂剧南戏,不必说了,己方是一定不比沈家出彩的,莫若另辟蹊径,去写一种全新的东西,或许还能得到六姐的赞许。再者,的确怎么想也都觉得这种形式更容易讨六姐的好。虽然这也有过于谄媚的嫌疑,但政审分的压力摆在这里,便不由得他们不迎合上意了。
毕竟,卓珂月也有许多想买的东西,他也不愿只做个扫盲班教师,若是能被聘入类似于翰林院这样的地方,专做戏曲,那这份职业倒是比考科举做官还合他的心意呢。
“如此……”他便也感到思路有些打开了,不过因为这是全新的东西,什么都得边想边写,又不知为何莫名地亢奋——这毕竟是前所未有的新东西!
他的语调也不太肯定起来。“取材便不如从村人的生活取材……宗子,我前阵子下乡去教书时,见到路边有一对父女正在争吵,却是父亲有些老脑筋,不愿按买活军教授的那般,将棉花和大豆、小麦轮作,他女儿便站在一边责骂他。”
“何不就以此为敷衍,再学了《斗破乾坤》里常见的套路,由此写一出剧呢?”
“什么是斗破乾坤里常见的套路?”张宗子有些茫然,“你不是说你没看《斗破乾坤》吗,只看了一点便嫌不够雅驯,甚至不如《射雕英雄传》多了。”
这几年来,买活军处的新话本是数得出来的,不过是三本而已,《斗破乾坤》、《蜀山剑侠传》,是一次性出的话本子,而《射雕英雄传》是在周报上连载,现在堪堪出到五十多回,若论雄奇瑰丽,那是《蜀山剑侠传》,而情节曲折引人入胜当属《射雕》,影响力最大的肯定也是《射雕》,毕竟随周报发行,读者总比会特别去买话本看的那类人要多。
张宗子、卓珂月来买活军这里以前,于武林读书人之中,谈论《射雕》倒是不算什么,议论《蜀山剑侠传》也不无求仙问道的雅韵,只《斗破乾坤》如《金某梅》一般,不太是仁人君子会在公开场合讨论的东西,卓珂月是声称自己看了《斗破乾坤》,犹如看了臭肉一般,几乎要作呕的,不料此刻谈论起来却头头是道,被张宗子指出,老脸一红,强辩道,“这不是来了此处之后,为了工作需要现看的么?乡下那些汉子们,要他们学认字,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去读一段《斗破乾坤》,别的传奇小说,断无此效。”
既然如此,那借鉴《斗破乾坤》中的创作手法,也就是题中应有之义了,《斗破乾坤》本就是抓住了人们某种特别的心理,由此才如此抓人,卓珂月自己情不自禁,熬夜点灯看完《斗破乾坤》后,也曾试着总结,此时便说出自己的心得,“所谓前倨而后恭者,便是这套路的核心,如那‘茶、喝茶、请用茶、请用上等香茶’的笑话一般,便非得要先设一个令人厌憎的反派,再让他自觉其非而追悔莫及,将丑态展露人前,如此,则看客爽快叫好,解气不已。又要善用断折,每一折总要结在关键点,犹如一句话没有说完一般,让观者恨不得立刻往下看去,一回接一回,这般才勾人。”
“说得是!”张宗子也听得津津有味,更是大觉有理,不由笑道,“珂月,你素来善于编撰文字,既然如此头头是道,怎么不自己用这两招,编些雅驯的故事出来,到时候不论是刻本发行,还是投稿到报纸,我必鼎力相助!”
卓珂月其实也早有此意,闻言只深沉一笑,道,“这都是后话了,你既然是叫我来写戏的,总要把戏写好,再说其他。”
当下,两人便议定了,主角仍是高壮农妇,而且台词要越简单,越口语化越好,如此才方便在各村选拔女娘出演——此时游走乡间的戏班子,还都多是男伶,若是不上妆,只着本衣,便无法男扮女装了,因此必须要由女娘出演才好。好在这故事也不是男欢女爱的,便是本村选了人,或者是去隔村演,料也是无妨。